当前位置 >> 文献库

文献古籍


    文献搜索
搜索条件 :

编号 :
名称 :
编纂者 :

    文献列表
  • 《本草纲目》
  • 编纂者:李时珍 创建日期:公元1573年-公元1593年 内容时期:清朝
  • 典藏单位:美国国会图书馆
  • 描述:54卷,25册:附有插图
  • 简介:《本草纲目》刊印于万历年间,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作,共 25 册,有 52 卷文本,2 卷插图。此书作者李时珍(约 1518-93 年),四川人,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、药理学家和自然学家之一。他在颇有名望的太医院任职仅一年后,便辞去官职,回乡行医并开始撰写此书。该书经过三次修订,历经 27 载才最终完成,确切刊行日期已不得而知。1552-78 年间,李时珍精心研究数百种资源,收集了大量资料。他远涉深山旷野,搜集第一手的草药和民间药方,并查阅了当时的各类医药书籍,最终完成了这部极具科学、 医学和历史意义的巨著。《本草纲目》一共记载了约 1800 种药材,包含很多前人未知的品种,还附有插图和大约 11000 则处方。每种草药都按照纲、目、味、性以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。自清朝(1644-1911 年)以来,该书经过数次重新刊印,并被译成多种语言,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医的首选参考工具。此外,书中还包含对生物学、动物学、矿物学和冶金学等相关主题的 探讨。作者将搜集到的材料分为动物、矿物和植物三类。书中还列出了约 900 种参考书目。此本卷内有一图记——出云国藤山氏藏书记。书页眉端有朱笔校字,是日本医学专家森立之 (Mori Tatsuyuki) 的标注。序言由明代著名文人兼历史学家王世贞(1526-90 年)撰于 1590 年。
  • 备注:世界范围内现仅存 6 本,此为其中之一
  • 相关文献:
  • 《本草纲目》
  • 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  • 编纂者:赵学敏 创建日期:公元1644年-公元1911年 内容时期:清朝
  • 典藏单位:美国国会图书馆
  • 描述:11 卷,20 册
  • 简介:此手稿为 16 世纪刊印的《本草纲目》的拾遗,共 11 卷,分为 20 册,作者是浙江省钱塘(今杭州)人士赵学敏(约 1719-1805 年)。此书被认为是清代最重要的医学著作。赵学敏的父亲是一位名医,他和他的兄弟都继承了父业。赵学敏非常热衷于收集医术、药学和星历著作,家中有一块本草植物园,专门用于测试各种药草的形性,还经营一家诊所。此书原是赵学敏经过几十年搜集整理出的百册系列作品《利济十二种》的一部分,共分为 12 个章节,内容涵盖与疾病、治疗及药物(包括民间药物)相关的各种医学主题。这 12 章中,只有 2 章保存了下来,于同治十年(1871 年)被张应昌修订刊行。根据此手稿序言所述,在嘉庆和乾隆统治期间(1765 至 1805 年),作者历经 40 余年才完成此作。虽然当时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已经刊行了 200 余年,赵学敏仍在竭力修订早期版本中的疏漏。他更正了其中的许多错误,并增录了 700 余种药物——这些药物主要吸收自民间药方。此书序言由作者本人撰写。
  • 相关文献:
  • 《本草纲目拾遗1-3》
  • 《本草蒙筌》
  • 编纂者:刘孔敦 创建日期:公元1628年 内容时期:明朝
  • 典藏单位:美国国会图书馆
  • 描述:12卷 + 第1卷,5册:插图
  • 简介:本书由陈嘉谟汇编,分12卷,经叶棐和胡一贯编辑,刘孔敦增补,于崇祯元年(1628年)刊行。封面上的书名《重刻增补图像“本草蒙筌”,万卷楼周如泉刊行》表明刊行于1565年的原作并无插图。 在这个新版本中,每个条目均有插图。每卷之前还有从熊宗立所著《历代名医图》中选出的重要人物的姓名与肖像。除编纂者的序之外,另有三篇序言,作者分别为刘孔敦(1628年)、许国(1564年)和熊宗立(1476年)。
  • 相关文献:
  • 《本草蒙筌_崇祯1628年版1》
  • 《本草蒙筌_崇祯1628年版2》
  • 《本草衍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》
  • 编纂者:唐慎微 创建日期:公元1302年 内容时期:南宋
  • 典藏单位: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
  • 描述:三十一卷
  • 简介:《本草衍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》为唐慎微所撰,字审元,成都华阳人,家世业医,主要在 11-12 世纪行医。大观(1107?1110 年)乃宋徽宗的年号。元佑年间(1086-1094 年)唐师事李端伯,医名颇著。每于经史中得一方一论,唐必录之。唐氏一书以《嘉佑本草》为蓝本,参考二百四十七家著作。唐氏药典收于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,载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三十卷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则作《证类本草》三十二卷。二书均题唐慎微撰。清行于世者亦有两本,一为元大德六年(1302 年)宗文书院本,一为明成化 1468 年翻刻 1204 年金本之刊本。金本为宋政和六年(1116 年),钦奉玉音,由使臣杨戬总工刊写,提举医学曹孝忠编且作序。其改称《政和本草》盖由于此。明万历十五年(1577 年)本翻刻宗文书院本,有仁和县尉艾晟序,称其书三十一卷,目录一卷,是本为 1302 年本,为宗文书院刊行,书三十一卷。然而,卷端有清末目录学家和收藏家杨守敬(1839?1915 年)亲手笔记,作此刊本为南宋本,言序尾并无宗文书院书坊牌号或印记。文依玉石部、草部、木部、人部、兽部、禽部、虫鱼部、果部、米谷部、菜部顺序述之,各部又再分上、中、下三品。《嘉佑本草》药品一千一百一十八种,唐氏新增药品六百二十八种,总一千七百四十六种。书内容丰富,实用性强,广受医师欢迎,流传甚广。展品为序文、目录及卷一。
  • 相关文献:
  • 《本草衍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1》
  • 《本草衍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2》
  • 《黄帝内经素问》
  • 编纂者:王冰 创建日期:公元1115年-公元1234年 内容时期:先秦至汉
  • 典藏单位:中国国家图书馆
  • 描述:一卷, 24.5 × 15.5 厘米
  • 简介: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》,简称《素问》,又名《黄帝内经素问》、《次注黄帝内经素问》,唐·王冰注于宝应元年(762)。《素问》系王冰重新整理编次并注释《黄帝内经》素问部分而成。《素问》原书九卷,81篇。自汉至唐,屡经增改、传抄,至唐代已“篇目重叠,前后不伦,文义悬隔,施行不易,披会易难”。《素问》一书流传甚广,反复刊刻,较全善本为明嘉靖二十九年(1550)武陵顾从德翻宋刻本。
  • 相关文献:
  • 《黄帝内经素问_二十四卷_唐_王冰注_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》
  • 《黄帝素问灵枢经》
  • 编纂者:史崧 创建日期:公元1813年 内容时期:先秦至汉
  • 典藏单位:东京国立博物馆
  • 描述:十二卷,八十一篇
  • 简介:《灵枢经》,又称《灵枢》、《针经》、《九针》,传统医学重要著作之一,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,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,约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。此本《黄帝素问灵枢经》十二卷计八十一篇,与《素问》九卷合称《黄帝内经》,在针灸学上有着绝对权威。为南宋医学家史崧取其家藏之《灵枢》九卷,参照诸古书,加以校释而成,成为了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《灵枢》版本。此为明嘉靖时期刊本,书后有文化9年(1813)丹波元胤的跋文。南宋绍兴乙亥年(1155)史崧“校定家藏旧本《灵枢》九卷,共八十一篇,增修音释……勒为二十四卷”(史崧《黄帝素问灵枢经叙》),刊行于世,成为后世流传的版本。元明后又合为十二卷本刊行。
  • 备注: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版本
  • 相关文献:
  • 《黄帝素问灵枢经_12巻宋史崧校释_明嘉靖时期刊本》
  • 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
  • 编纂者:刘甲 创建日期:公元1211 年 内容时期:宋朝
  • 典藏单位:中国国家图书馆
  • 描述:线装;24.6 x 19.1 厘米
  • 简介:通常简称为《证类本草》,是一本百科全书式本草书籍。《证类本草》编纂者为宋朝医学家唐慎微,其中系统地汇集了秦汉《神农本草经》中的365种药草。唐慎微还研究了梁和唐的著作,如陶弘景(452?536年)的《本草经集注》、苏敬的《新修本草》(约出版于659年)。《证类本草》完成于11世纪晚期和12世纪早期,当时唐慎微汇集药物已达1746种。此书内容丰富,实用性强。倍受医家推崇,流传范围极广。唐慎微的这部著作系统总结了宋朝之前的本草学重要成就,在宋朝受到广泛关注。修订本于1108年发行,被定为官方药典。此书开篇是知潼川军府事刘甲为1211年修订本撰写的序,在前言中刘甲叙述此书初次修订于江西,再刊于南隆,又点勘于东梓。此版本是1185年(淳熙12年)版的重印本,由江西路转运司出版,还包含 1185 年版的刻书衔名。此本为海源阁(19 世纪中叶山东聊城杨绍和私人藏书楼)藏品,上有海源阁印章和杨绍和私章等数款印鉴。
  • 相关文献:
  • 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
  • 《雷公炮炙论》
  • 编纂者:张骥 创建日期:公元1932年 内容时期:南朝刘宋
  • 典藏单位: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
  • 描述:上、中、下三卷
  • 简介:《雷公炮炙论》原书三卷,载药300余种,系南朝刘宋时雷敩所著,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。原书早佚,其内容散见于《证类本草》、《雷公炮炙药性赋解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书中。1932年张骥根据上述各书重予补辑,得药180余种,分原叙及上、中、下三卷予以论述,并加入其他古本草书中有关炮炙经验,末有附卷,另记70余种药物的炮炙方法。现存1932年成都益生堂刻本,为原书亡佚后唯一的辑集本。
  • 备注:原书早佚
  • 相关文献:
  • 《雷公炮炙论》
  • 《伤寒论》
  • 编纂者:丹波雅忠,和气朝臣嗣成 创建日期:公元1854年 内容时期:汉朝
  • 典藏单位: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
  • 描述:一卷,十二篇
  • 简介:《伤寒论》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。东汉末年张仲景原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在流传的过程中,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《伤寒论》。《康平本伤寒论》的发现经过,及其承嗣关系,因文献资料匮乏而不甚清楚,仅从大冢敬节先生为印行《康平本伤寒论》的凡例及该书的跋中获知。《康平本伤寒论》系由日本侍医丹波雅忠先生于康平三年二月十七日(1060年)抄录,全书共1卷,12篇。和气朝臣嗣成先生于贞和二年十二月是五日(1346年)又抄录一本,全书共2卷。丹波雅忠的抄录本后被高野山隐士山秋五徂收藏,再转入川越市利根川尚方先生收藏,和气朝臣嗣重的抄录本由和气氏自家收藏。其时还有其他几种抄本,但都限于收藏而未刊行。
  • 相关文献:
  • 《伤寒论_汉张仲景著_康平本_日本_丹波雅忠_和气朝臣嗣成_1854年再钞本》
  • 《神农本草经》
  • 编纂者:森立之 创建日期:公元1854年 内容时期:秦后汉末之际
  • 典藏单位: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
  • 描述:四卷
  • 简介:《神农本草经》,药学著作。简称《本草经》或《本经》。约成书于秦汉时期(一说战国时期,一说成于汉代)。本书总结了古代医疗实践所得药学成就。是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形成了我国药学理论体系,奠定了我国药学基础,后世大量本草著作皆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。原书早已失传,其主要文字则经辗转引录,仍保存于《证类本草》等书中。明以后刊印的多种题名《神农本草经》的书,都是后代的辑佚本。书中除包括了药物总论的序例外,收载药物365种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(类)。其中上品、中品各120种,下品125种。在药物理论方面,书中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,阴阳配合,四气五味,七情和合等药物学理论。并介绍了每种药物的别名、性味、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和宜忌等。本书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医学科学价值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所载药物的功用和主治绝大多数都能验之于临床,一直沿用至今。其中有些为世界最早之发现,但其内容也掺杂一些糟粕。现存最早的辑本是明·卢复辑本。而流传较广的为清·孙星衍等氏辑本、清·顾观光辑本及日本·森立之辑本(后三种辑本1949年后均予重印)。森立之辑《神农本草》四卷(公元1854年,日本嘉永7年,清咸丰4年)。依据《千金方》、《医心方》、《唐本草》、《证类本草》、《本草和名》等重辑而成。别作“考异”,附之于后。
  • 备注:原书已失传
  • 相关文献:
  • 《神农本草经》
  • 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  • 编纂者:高氏日新堂 创建日期:公元1366年 内容时期:北宋
  • 典藏单位:中国国家图书馆
  • 描述:6 卷;23.6 x 15.4 厘米
  • 简介: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药专书。书中记载北宋(960?1127 年)太医局“熟药所”编制的成药配方,分 14 门 788 首,每方之后详列主治和药物,既有配方手册的作用,也便于医生和病人选购配伍合适成药。在历代方书中,《和剂局方》为继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之后医家选用最多、影响最大的方书。其中的很多药方在现代中医治疗中仍有很好的疗效。此书现存诸本中,此建阳日新堂刻本版刻较早且内容较全。
  • 相关文献:
  • 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_10卷_宋陈师文等撰_明崇祯10年朱葵_袁元熙刊本_1637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