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>> 古法炮制品种

古法炮制品种


    古法炮制品种搜索
搜索条件 :

选择分类 :
名    称 :

    古法炮制品种列表
  • 姜制草豆蔻
  • 分类 :黎药
  • 出处:宋.《类编朱氏集验医方》
  • 用法:3-6g
  • 方法:一两用生姜伍两,切片同拌,以水叁升,慢火煮水干为度,取出焙干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温中燥湿;行气健脾,寒湿阴滞脾胃之脘腹冷痛;痞满作胀,呕吐;泄泻;食谷不化;痰馀;脚气;阐疟;口臭
  • 茴香制草果
  • 分类 :黎药
  • 出处:明. 《证治准绳》
  • 用法:煎汤,0.8~1.5钱
  • 方法:壹两以舶上茴香一两炒,除去同炒之药。
  • 功能主治:燥湿除寒,祛痰截疟,消食化乱治疟疾,痰饮痞满,脘腹冷痛,反胃,呕吐,泻痢,食积。
  • 大风子油
  • 分类 :黎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本草纲目》
  • 用法:0.5~1钱。大风子霜多入丸、散剂用;外用大风子适量,研烂搽,或烧存性麻油调搽。亦可榨取大风子油搽患处。
  • 方法:用大风子三斤(去壳及黄油者)研极烂,瓷器盛之,封口入液汤中,盖锅密封,勿令透气,文武火煎至黑色如膏。
  • 功能主治:祛风,攻毒,杀虫。用于麻风、疥癣。
  • 羊油脂制石韦
  • 分类 :黎药
  • 出处:宋.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  • 用法:内服:煎汤,1.5~3钱。
  • 方法:先以粗布拭去黄毛,用羊油脂炒干。
  • 功能主治:利水通淋,清肺泄热,除烦热。治淋痛,尿血,尿路结石,肾炎,崩漏,痢疾,肺热咳嗽,慢性气管炎,金疮,痈疽。
  • 鸦胆子霜
  • 分类 :黎药
  • 出处:《医宗汇编》
  • 用法:多用于制备丸、散。
  • 方法:“去壳纸包,压去油。”现行,取净鸦胆了仁,炒热后研碎,用多层吸油纸包裹,压榨去油,反复数次,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成饼为度,取出碾细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截疟,止痢,腐蚀赘疣的功能,用于痢疾,疟疾。
  • 枫香树脂
  • 分类 :黎药
  • 出处:《本草纲目》
  • 用法: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或制膏摊贴,亦可制成熏烟药。内服:煎汤,3-6g;一般入丸、散剂。
  • 方法:“凡用以齑水煮二十沸,入冷水中,揉扯数十次,晒干用。
  • 功能主治:祛风活血,解毒止痛,止血生肌。用于痈疽,疮疹,瘰疬,齿痛,痹痛,瘫痪,吐血,衄血,咯血,外伤出血,皮肤皲裂。
  • 牛大力
  • 分类 :黎药
  • 出处:《岭南采药录》
  • 用法:常用量30~60克
  • 方法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清水浸泡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  • 功能主治:补虚润肺,强筋活络。用于腰肌劳损,风湿性关节炎,治肺热,肺虚咳嗽,肺结核,慢性支气管炎,慢性肝炎,遗精,白带。
  • 补骨脂炒肉豆蔻
  • 分类 :黎药
  • 出处:元.《瑞竹堂经验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0.5~2钱
  • 方法:用盐酒浸,破故纸同炒干燥,不用故纸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温中,下气,消食,固肠。治心腹胀痛,虚泻冷痢,呕吐,宿食不消。
  • 糖醋马齿苋
  • 分类 :黎药
  • 出处:《新医学》
  • 来源方剂名称:糖醋马齿苋
  • 组成:鲜马齿苋200~250克,食醋30克,白糖适量。
  • 用法:以上为1日量,1次或分作2次空腹温热饮用,连服3天。
  • 方法:马齿苋洗净后,煎取浓汁250克,去渣,加入食醋、白糖适量,调匀后即可。
  • 功能主治:驱虫。适用于小儿钩虫病。
  • 甘草制自然铜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本草备要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-3钱
  • 方法:火煅醋淬七次,细研,甘草水飞用。
  • 功能主治:散瘀止痛;接骨续筋,用于跌打损伤;筋断骨折;瘀滞肿痛
  • 焙制乌梢蛇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普济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4钱
  • 方法:夏浸一宿,春秋冬三宿,取出,用柏柴火焙,如此三次后,用砂(罐)盛,埋地中三宿,出火气,勿用皮骨,取肉研碎。
  • 功能主治:祛风湿,通经络。治风湿顽痹,肌肤不仁,骨、关节结核,风疹疥癣,麻风,破伤风,小儿麻痹症。
  • 醋炙蛤蚧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~2钱
  • 方法:一对,去口足,温水浸去膜,刮了血脉,用好醋炙。
  • 功能主治:补肺益肾,定喘止嗽。治虚劳,肺痿,喘嗽,咯血,消渴,阳痿。
  • 卤制海螵蛸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本草蒙荃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煮卤水三伏时,莫缺,仍烧地坎藏闭,务过昼夜研罗作散,调膏拯病。
  • 功能主治:除湿,制酸,止血,敛疮。治胃痛吞酸,吐、衄、呕血,便血,崩漏带下,血枯经闭,腹痛癥瘕,虚疟泻痢,阴蚀烂疮。
  • 煨牡蛎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普济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0.3~1两
  • 方法:用黄泥固一指厚,于文武火煨干后,以炭火煅通红,去外黑者,用粉,研细。
  • 功能主治:敛阴,潜阳,止汗,涩精,化痰,软坚。治惊痫,眩晕,自汗,盗汗,遗精,淋浊,崩漏,带下,瘰疬,瘿瘤。
  • 醋煅石决明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食物八类本草》
  • 用法:煎汤(宜久煎),0.3~1两
  • 方法:炭火煅赤,米醋淬三度,去火毒研粉。
  • 功能主治:平肝潜阳,除热,明日。治风阳上扰、头痛眩晕,惊搐,骨蒸芳热,青盲内障。
  • 煅地龙炭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串雅内篇》
  • 用法:5-15g
  • 方法:装在经霜丝瓜内,煅枯焦,连瓜为末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清热息风,清肺定喘,利尿通淋,通行经络,用于热病惊狂、小儿惊风、咳喘、头痛目赤、咽喉肿痛、小便不通、风湿关节疼痛,半身不遂等症。
  • 猪脂制水蛭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本草》
  • 用法:内服:入丸、散,0.5~4钱。
  • 方法:采得之,当用堇竹筒盛,待干,又米泔浸一宿后暴干,以冬猪脂煎令焦黄,然后用之。
  • 功能主治:破血,逐瘀,通经。治蓄血,癥瘕,积聚,妇女经闭,干血成痨,跌扑损伤,目亦痛,云翳。
  • 煨儿茶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先醒斋医学广笔记》
  • 用法:1~3g,包煎,多入丸散服。
  • 方法:湿纸包煨
  • 功能主治:清热化痰,敛疮止血。用于肺热咳嗽,咯血,腹泻,小儿消化不良;外用治疮疡久不收口,皮肤湿疹,口疮,扁桃体炎。
  • 砂仁制茯苓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外科正宗》
  • 用法:三钱至五钱
  • 方法:上白茯苓一两,切一分厚咀片用砂仁二钱,同茯苓合碗内,饭上蒸熟,只用茯苓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渗湿利水,健脾和胃,宁心安神的功效,可治小便不利,水肿胀满,痰饮咳逆,呕逆,恶阻,泄泻,遗精,淋浊,惊悸,健忘等症。
  • 黑豆、紫贝天葵制海藻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得配本草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淡血酒洗去盐水,再用生乌豆、紫贝天葵同蒸,晒干用。
  • 功能主治:软坚,消痰,利水,泄热。治瘰疬,瘿瘤,积聚,水肿,脚气,睾丸肿痛。
  • 炙蒲公英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
  • 用法:9~15g
  • 方法:炙脆存性,放瓦上炙枯黑,存性研末
  • 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,利湿通淋,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证,兼能疏郁通乳,热淋涩痛,湿热黄疸。
  • 醋制荆芥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类证治裁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醋炒黑
  • 功能主治:发表,祛风,理血;炒炭止血。治感冒发热,头痛,咽喉肿痛,中风口噤,吐血,衄血,便血;崩漏,产后血晕;痈肿,疮疥,瘰疬。
  • 煨鱼腥草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本草》
  • 用法:15~25g
  • 方法:淡竹筒内煨
  • 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利尿消肿。治肺炎,肺脓疡,热痢,疟疾,水肿,淋病,白带,痈肿,痔疮,脱肛,湿疹,秃疮,疥癣。
  • 酒酥制石斛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—雷公》
  • 用法:煎汤(须久煎),2~4钱
  • 方法:先去头土了,用酒浸一宿,漉出,于日中曝干,却用酥蒸,从巳至酉,却徐徐焙干用
  • 功能主治:生津益胃,清热养阴。治热病伤津,口干烦渴,病后虚热,阴伤目暗。
  • 枣制蛇床子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元.《丹溪心法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~3钱
  • 方法:二两,用枣三两煮熟,去枣,用一两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温肾助阳,祛风,燥湿,杀虫。治男子阳痿,阴囊湿痒,女子带下阴痒,子宫寒冷不孕,风湿痹痛,疥癣湿疮。
  • 酒制金樱子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普济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一升,捶碎,用好酒二升银锅内熬至一升,去滓,再煎成膏。
  • 功能主治:固精涩肠,缩尿止泻。治滑精,遗尿,小便频数,脾虚泻痢,肺虚喘咳,自汗盗汗,崩漏带下。
  • 盐制乌梅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本草便读》
  • 用法:6~12克
  • 方法:用盐水浸之,日晒夜浸,十日后,即有霜起乃成。
  • 功能主治:敛肺,涩肠,生津,安蛔。用于肺虚久咳,久痢滑肠,虚热消渴,蛔厥呕吐腹痛,胆道蛔虫症。
  • 醋制吴茱萸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—雷公》
  • 用法:煎汤,0.5~2钱
  • 方法:若用醋煮,即先沸醋三十余沸,后入茱萸,待醋尽(晒)干,每用十两,使醋一溢为度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温中,止痛,理气,燥湿,治呕逆吞酸,厥阴头痛,脏寒吐泻,脘腹胀痛,经行腹痛,五更泄泻,脚气,疝气,口疮溃疡,齿痛,湿疹,黄水疮。
  • 甘草制巴豆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医宗粹言》
  • 用法:入丸、散,0.5~1分
  • 方法:去油净成粉,用白绢包甘草水煮焙干用。
  • 功能主治:泻寒积,通关窍,逐痰,行水,杀虫。治冷积凝滞,胸腹胀满急痛,血瘕,痰癖,泻痢,水肿,外用治喉风,喉痹,恶疮疥癣。
  • 黑豆制女贞子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先醒斋医学广笔记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每斗用马料黑豆一斗,拣净淘洗,晒干,同蒸透,九蒸九晒。
  • 功能主治:补肝肾,强腰膝。治阴虚内热,头晕,目花,耳鸣,腰膝酸软,须发早白。滋补肝肾,明目乌发。用于眩晕耳鸣,腰膝酸软、须发早白、目暗不明。
  • 乳制丁香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外科全生集》
  • 用法:煎汤,0.3~1钱
  • 方法:乳蒸三四次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温中,暖肾,降逆。治呃逆,呕吐,反胃,泻痢,心腹冷痛,痃癖,疝气,癣疾。
  • 黄精制侧柏叶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本草纲目》
  • 用法:煎汤,2~4钱
  • 方法:凡用,挼去两畔并心枝了,用糯泔浸七日,以酒拌蒸一伏时,每一斤用黄精自然汁十二两浸,焙,又浸又焙,待汁干用之。
  • 功能主治:凉血,止血,祛风湿,散肿毒。治吐血、衄血、尿血、血痢、肠风、崩漏,风湿痹痛,细菌性痢疾,咳嗽,丹毒,痄腮,烫伤。
  • 姜制枇杷叶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本草蒙荃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背有黄毛,凡入剂中惟棵叶用,以粗布拭去毛净,捣,姜汁浸炙微黄,剉碎煎汤
  • 功能主治:清肺和胃,降气化痰。治肺热痰嗽,咳血,衄血,胃热呕哕。
  • 盐制厚朴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元.《瑞竹堂经验方》
  • 用法:3~9g
  • 方法:二两、青盐一两同炒,青盐不见烟为度,不用盐。
  • 功能主治:燥湿消痰,下气除满。用于湿滞伤中,脘痞吐泻,食积气滞,腹胀便秘,痰饮喘咳。
  • 酒制忍冬藤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背疽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0.3~1两
  • 方法:左缠藤见也,不拘多少根茎花叶皆不用,右以酒于瓶内浸,心糠火煨一宿,取出晒干,入甘草少许为末,以所浸酒为糊丸如梧桐子大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清热,解毒,通络。治温病发热,热毒血痢,传染性肝炎,痈肿疮毒,筋骨疼痛。
  • 炒钩藤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
  • 用法:煎汤(不宜久煎),1.5~3钱
  • 方法:微焙炒
  • 功能主治:清热平肝,熄风定惊。治小儿惊痫瘈疭,大人血压偏高,头晕、目眩,妇人子痫。
  • 蒸制桑寄生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唐.《新修本草》
  • 用法:煎汤,3~6钱
  • 方法:蒸淋取汁为煎
  • 功能主治:补肝肾,强筋骨,除风湿,通经络,益血,安胎。治腰膝酸痛,筋骨痿弱,偏枯,脚气,风寒湿痹,胎漏血崩,产后乳汁不下。
  • 捣天门冬汁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唐.《千金要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2~4钱
  • 方法:净洗天门冬,去心皮,干漉去水,切捣压取汁三四遍,令滓干如草乃止。
  • 功能主治:滋阴,润燥,清肺,降火。治阴虚发热,咳嗽吐血,肺痿,肺痈,咽喉肿痛,消渴,便秘。
  • 面煨三棱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普济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和白面裹,慢火煨熟,去面,就热杵碎。
  • 功能主治:破血,行气,消积,止痛。治癥瘕积聚,气血凝滞,心腹疼痛,胁下胀疼,经闭,产后瘀血腹痛,跌打损伤。
  • 蒸制防已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——雷公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又剉车前草根,相对同蒸半日后出,晒,去车前草根,细剉用之。
  • 功能主治:行水,泻下焦湿热。治水肿臌胀,湿热脚气,手足挛痛,癣疥疮肿。
  • 米炒延胡索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拌糯米炒赤,去米。
  • 功能主治:活血,散瘀,理气,止痛。治心腹腰膝诸痛,月经不调,癥瘕,崩中,产后血晕,恶露不尽,跌打损伤。
  • 蒸制香附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洪氏集验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水浸一宿捣去黑皮令净,饭上蒸过一次焙干。
  • 功能主治:理气解郁,止痛调经。治肝胃不和,气郁不舒,胸腹胁肋胀痛,痰饮痞满,月经不调,崩漏带下。
  • 醋制葛根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本草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取根皮捣为末,醋和
  • 功能主治:升阳解肌,透疹止泻,除烦止温。治伤寒、温热头痛项强,烦热消渴,泄泻,痢疾,癍疹不透,心绞痛,耳聋。
  • 黑豆制黄精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鲁府禁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3~5钱
  • 方法:四两,黑豆二升,同煮熟去豆,忌铁器
  • 功能主治:补中益气,润心肺,强筋骨。治虚损寒热,肺痨咳血,病后体虚食少,筋骨软弱,风湿疼痛,风癞癣疾。
  • 虻虫制莪术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奇效良方》
  • 用法:水煎服,3~15g
  • 方法:用虻虫等分同炒赤,去虻虫
  • 功能主治:行气破血,消积止痛。用于燀瘕痞块,瘀血经闭,食积胀痛。
  • 泔制姜黄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洪氏集验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~3钱
  • 方法:米泔水浸一宿,切,焙。
  • 功能主治:破血,行气,通经,止痛。治心腹痞满胀痛,臂痛,癥瘕,妇女血瘀经闭,产后瘀停腹痛,跌扑损伤,痈肿。
  • 泔制威灵仙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圣济总录》
  • 用法:煎汤,2~3钱
  • 方法:米泔浸,洗焙干木石臼中捣。
  • 功能主治:祛风湿,通经络,消痰涎,散癖积。治痛风、顽痹、腰膝冷痛,脚气,疟疾,癥瘕积聚,破伤风,扁桃体炎,诸骨鲠咽。
  • 蜜蒸玉竹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——雷公》
  • 用法:煎汤,2~3钱
  • 方法:采得,先用竹刀刮上节皮了,洗净,却以蜜水浸一宿,蒸了,焙干用。
  • 功能主治:养阴润燥,生津止渴。用于肺胃阴伤,燥热咳嗽,咽干口渴,内热消渴。
  • 煅制狗脊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普济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0-15g
  • 方法:盐泥固济,火煅红,去毛用肉,出火气,剉。
  • 功能主治:祛风湿;健腰脚;利关节。主肾虚腰痛脊强;足膝软弱无力;风湿痹痛;尿频;遗精;白带过多。用于腰膝酸软,下肢无力,风湿痹痛。
  • 防风、皂荚、巴豆制郁金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普济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.5~3钱
  • 方法:一两,入防风去叉,皂荚各半两,巴豆四十枚、用河水两碗,煮水尽,不用三味,只取郁金为末。
  • 功能主治:行气解郁,凉血破瘀。治胸腹胁肋诸痛,失心癫狂,热病神昏,吐血,衄血,尿血,血淋,妇女倒经,黄疸。
  • 酒制百部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——雷公》
  • 用法:煎汤,1~3钱
  • 方法:凡使,采得后,用竹刀劈破,去心皮,花作数十条,于檐下悬令风吹,待土干后,却用酒浸一宿,漉出,焙干,细剉用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温润肺气,止咳,杀虫。治风寒咳嗽,百日咳,肺结核,老年咳喘,蛔虫、蛲虫病,皮肤疥癣、湿疹。
  • 醋制石膏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  • 用法:煎汤,0.3~1两
  • 方法:火煅,醋淬七遍,捣碎水飞令极细,方入药用。
  • 功能主治:解肌清热,除烦止渴。治热病壮热不退,心烦神昏,谵语发狂,口渴咽干,肺热喘急,中暑自汗,胃火头痛、牙痛,热毒壅盛,发斑发疹,口舌生疮。煅敷生肌敛疮。
  • 荞麦制朱砂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 《圣济总录》
  • 用法:内服:研末,1~3分;入丸、散或拌染他药同煎。
  • 方法:研如皂子大,绢袋盛,以荞麦灰下汁煮三伏时,取出研如粉。
  • 功能主治:安神,定惊,明日,解毒。治癫狂,惊悸,心烦,失眠:眩晕,目昏,肿毒,疮疡,疥癣。
  • 甘草制雄黄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——雷公》
  • 用法:入丸、散,1~4分。
  • 方法:凡修事,先以甘草、紫背天葵、地胆、碧棱花四件,并细剉,每件各五两,雄黄三两,下东流水入坩埚中,煮三伏时,漉出,捣如粉,水飞,澄去黑者,晒干再研,方入药用。
  • 功能主治:燥湿,祛风,杀虫,解毒。治疥癣,秃疮,痈疽,走马牙疳,缠腰蛇丹,破伤风,蛇虫蟹伤,腋臭,臁疮,哮喘,喉痹,惊痫,痔瘘。
  • 煮制蝉蜕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本草纲目》
  • 用法:1~2钱
  • 方法:凡用蝉壳,沸汤洗去泥土、翅足,将水煮过,晒干用。
  • 功能主治:散风热,宣肺,定痉。治外感风热,咳嗽音哑,麻疹透发不畅,风疹瘙痒,小儿惊痫,目赤,翳障,疔疮肿毒,破伤风。
  • 醋制益母草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本草蒙荃》
  • 用法:9~30g
  • 方法:细剉醋炒,马啮堪敷。
  • 功能主治:活血调经,利尿消肿。用于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恶露不尽,水肿尿少;急性肾炎水肿。
  • 酒制鹅不食草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串雅内编》
  • 用法:5-9g
  • 方法:阴干用好烧酒浸一宿,干后再浸,如此七次。
  • 功能主治:祛风通窃、解毒消肿。主感冒;头痛;鼻渊;鼻息肉;咳嗽;喉痹;耳聋;目赤翳膜;疟疾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;肿毒;疥癣。用于风寒头痛,咳嗽痰多,鼻塞不通,鼻渊流涕。
  • 熬制夏枯草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医宗金鉴》
  • 用法:6-15g
  • 方法:一斤熬汤再加红蜜四两再熬在熬成膏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清肝明目;散结解毒。主目亦羞明;目珠疼痛;头痛眩晕;耳鸣;瘰疬;瘿瘤;乳痈;痄腮;痈疖肿毒;急、慢性肝炎
  • 熬制猪牙皂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普济方》
  • 用法:0.9~1.5g
  • 方法:与生薄荷二味椎碎,各二两,以水一升搓令如草叶,绞取汁,用银器中熬成膏。
  • 功能主治:祛痰开窍,散结消肿。用于中风口噤,昏迷不醒,癫痫痰盛,关窍不通,喉痹痰阻,顽痰喘咳,咯痰不爽,大便燥结;外治痈肿。
  • 胆汁制荜拔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元.《丹溪心法》
  • 用法:1.5—3g
  • 方法:以猪胆汁拌匀,入胆内悬待阴干用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温中,散寒,下气,止痛。治心腹冷痛,呕吐吞酸,肠鸣泄泻,冷痢,阴疝,头痛,鼻渊,齿痛。
  • 醋制枳实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圣济总录》
  • 用法:1~2钱
  • 方法:去瓤麸炒捣末米醋二升别煎为膏。
  • 功能主治:破气,散痞,泻痰,消积。治胸腹胀满,胸痹,痞痛,痰癖,水肿,食积,便秘,胃下垂,子宫下垂,脱肛。
  • 黄精蒸苍耳子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——雷公》
  • 用法:3-10g
  • 方法:取黄精拌之,同蒸,从巳至亥,去黄精,取出阴干用。
  • 功能主治:散风寒;通鼻窍;祛风湿;止痒。主鼻渊;风寒头痛;风湿痹痛;风疹;湿疹;疥癣。用于风寒头痛,鼻渊流涕,风疹瘙痒,湿痹拘挛。
  • 酒、黑豆汁洗大腹皮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脚气治法总要》
  • 用法:4.5~9g
  • 方法:酒浸一遍,更以大豆汁洗三遍,焙干用一两
  • 功能主治:下气宽中,行水消肿。用于湿阻气滞,脘腹胀闷,大便不爽,水肿胀满,脚气浮肿,小便不利。
  • 童便制凌霄花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得配本草》
  • 用法:5~9g
  • 方法:童便拌蒸用
  • 功能主治:凉血,化瘀,祛风。用于月经不调,经闭癓瘕,产后乳肿,风疹发红,皮肤瘙痒,痤疮。
  • 酒煎苏木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普济方》
  • 用法:3-9g,或研末。
  • 方法:以酒一斗,煎至一碗,去滓。
  • 功能主治:活血祛瘀,消肿定痛 主治妇人血滞经闭,痛经,产后瘀阻心腹痛,产后血晕,痈肿,跌打损伤,破伤风
  • 蜜制南沙参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滇南》
  • 用法:2~4钱
  • 方法:刮去皮,铜锅蜜炒
  • 功能主治:养阴清肺,化痰,益气。用于肺热燥咳,阴虚劳嗽,干咳痰黏,气阴不足,烦热口干。
  • 泔蒸何首乌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圣惠方》
  • 用法:3~5钱;熬膏、浸酒或入丸、散。
  • 方法:白米泔浸七日,夏月逐日换水,用竹刀子刮令碎,九蒸九曝。
  • 功能主治:补肝,益肾,养血,祛风。治肝肾阴亏,发须早白,血虚头晕,腰膝软弱,筋骨酸痛,遗精,崩带,久疟,久痢,慢性肝炎,痈肿,瘰疬,肠风,痔疾。
  • 茶制檀香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《普济方》
  • 用法:2~5克
  • 方法:“锉,茶青浸,炒黄。”
  • 功能主治:行气,散寒,止痛。主胸腹胀痛,霍乱吐泻,噎膈吐食;寒疝腹痛及肿毒。
  • 姜制肉桂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宝产》
  • 用法:煎汤,0.5~1.5钱;或入丸、散。
  • 方法:半两,去皮称,用生姜二两,取自然汁涂炙,令姜汁尽为度。
  • 功能主治:补火助阳,引火归源,散寒止痛,活血通经的功效。用于阳痿、宫冷、心腹冷痛、虚寒吐泻、经闭、痛经、温经通脉。
  • 猪胆、土制高良姜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清.《握灵本草》
  • 用法:3~6g
  • 方法:用高良姜三钱剉,以猪胆汁浸一宿,东壁土炒黑去土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温胃散寒,消食止痛。用于脘腹冷痛,胃寒呕吐,嗳气吞酸,妊娠疟疾。
  • 甘草制白前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本草》
  • 用法:内服:煎汤,1.5~3钱。
  • 方法:先用甘草水浸一伏时后,漉出,去头须了,焙干。
  • 功能主治:泻肺降气,下痰止嗽。治肺实喘满,咳嗽,多痰,胃脘疼痛
  • 炒降香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先醒斋医学广笔记》
  • 用法:9 ~ 15克
  • 方法:紫糖色为真,切如豆大,炒略焦研再炒。
  • 功能主治:行气活血,止痛,止血。用于脘腹疼痛,肝郁胁痛,胸痹刺痛
  • 卤制海螵蛸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本草》
  • 用法:内服:煎汤,1.5~3钱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或调敷。
  • 方法:用血卤作水浸,并煮一伏时了,滤出,于屋下掘一地坑,可盛得前件乌贼骨多少,先烧抗子,去炭灰了,盛药一宿至明取出用之,其效倍多。
  • 功能主治:除湿,制酸,止血,敛疮。治胃痛吞酸,吐、衄、呕血,便血,崩漏带下,血枯经闭,腹痛癥瘕,虚疟泻痢,阴蚀烂疮。
  • 酒制藿香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唐.《外台秘要》
  • 用法: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  • 方法:一两并剉之,以酒拌微湿,用绵裹内乌麻生油二升缓火一宿,绞去滓,将油安三升瓶中,掘地作坑,埋瓶于中,瓶中向面平。
  • 功能主治:和中,辟秽,祛湿。治感冒暑湿,寒热,头痛,胸脘痞闷,呕吐泄泻,疟疾,痢疾,口臭。
  • 法制陈皮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明.《鲁府禁方》
  • 用法:任意嚼下
  • 方法:广陈皮一斤、青盐、五味了、甘草各四两,山茱萸去核,乌梅去核各二两。将陈皮在温水浸一宿取出,将内白刮去晒干,将青盐等五味置砂锅底,陈皮在上,水可满陈皮,用文武火烧干止用陈皮。
  • 功能主治:清气化痰
  • 黄连制广木香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类编朱氏集验医方》
  • 用法: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
  • 方法:用黄连水煮至干,去黄连取木香,薄切焙。
  • 功能主治:广木香辛开苦降,芳香温通,长于健脾和胃,消食导滞,故常用于脾胃气虚、食滞不化所致的食滞不消,呕吐腹泻等证。
  • 桑枝制石菖蒲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宋.《证类本草》
  • 用法:3~9g
  • 方法:采得后,用铜刀刮上黄黑硬节皮一重了,用嫩桑枝条相拌蒸,出暴干,去桑条,剉用
  • 功能主治:化湿开胃,开窍豁痰,醒神益智, 通心气。用于脘痞不饥,噤口下痢,神昏癫痫,健忘耳聋。理气,活血,散风,去湿。治癫痫,痰厥,热病神昏,健忘,气闭耳聋,心胸烦闷,胃痛,腹痛,风寒湿痹,痈疽肿毒,跌打损伤。
  • 烧灰栀子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《普济方》卷二七六
  • 来源方剂名称:奇妙栀子散
  • 组成:山栀子半钱,乳香半钱,轻粉少许。
  • 用法:每用时先将葱白、花椒煎汤洗疮,稍歇,再温浆水又洗1次,候恶水去尽,再将白水煎百沸,候温再洗,但疮口脓水、血丝、清水各尽,又用粉帛拭干,然后敷之。如干者香油调敷;湿者干掺。但恶疮口满实软,绢帛护之。中硬不作脓者,未可用。如肿软有脓者,依前法再洗敷贴之,2-3次即愈。
  • 方法:火烧成灰,筛罗为细末
  • 功能主治:延年日久,内外臁疮。
  • 炒泽泻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《医宗说约》
  • 方法:炒黄色。”现行,取麸皮撒入热锅中,俟冒烟时,加入泽泻片,拌炒至黄色,取出,筛去麸皮,放凉。泽泻片每100kg,用麸皮10kg。
  • 粳米炒巴戟天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《医方类聚》卷十引《简要济众方》
  • 来源方剂名称:巴戟天丸
  • 组成:巴戟天1分(粳米同炒微黄,去心),川大黄1两(锉碎,微妙)。
  • 用法:蜜丸,水服,仍须禁酒。
  • 方法:粳米同炒微黄,去心
  • 功能主治:肾脏实热,风毒上攻,头面虚肿,下注脚膝沉重,行履艰难;脚气由于酒毒危甚者。
  • 姜制益智仁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《普济方》
  • 方法:水浸出肉,姜汁炒。
  • 煨槟榔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二
  • 来源方剂名称:槟榔丸
  • 组成:槟榔(煨,锉)3两,木香1两半,郁李仁(去皮,研细)1两半,柴胡(去苗)1两半,大黄(锉)1两半,枳壳(麸炒,去瓤)1两,桂(去粗皮)1两,诃黎勒(煨,去核)1两,干姜(炮)半两,草豆蔻(去皮)5枚。
  • 用法:每服15丸,空心温酒送下,日晚再服。
  • 方法:面粉煨、锉
  • 功能主治:食症气。
  • 醋枳壳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七十一
  • 来源方剂名称:枳壳煎丸
  • 组成:枳壳90克,五灵脂30克,川大黄45克(锉碎,微炒),蓬莪术30克,桂心30克,木香30克,川乌头30克(炮裂,去皮、脐),诃黎勒皮30克,当归30克(锉,微炒)。
  • 用法:每次1.5丸,空腹时用生姜汤送下。渐加至20~30丸。
  • 方法:麸炒微黄,去瓤,捣罗为末,以米醋1升,慢火熬如饧
  • 功能主治:治妇人痃癖气,呕吐酸水,腹胁胀痛,面色萎黄,不能饮食。
  • 沉香膏
  • 分类 :南药
  • 出处:《永乐大典》卷一三八七七引《大方》
  • 来源方剂名称:沉香天麻煎
  • 组成:五灵脂4两,赤小豆4两,附子4两,白术4两,天麻2两,玄参1两,干蝎(去毒)1两,羌活1两,防风1两,地榆1两,沉香1两(酒1升,煎成膏)。
  • 用法:每服20丸,以荆芥酒送下。春末夏初,生赤根白头疮,加当归、僵蚕各半两。
  • 方法:酒1升,煎成膏
  • 功能主治:每服20丸,以荆芥酒送下。春末夏初,生赤根白头疮,加当归、僵蚕各半两。